聆听师道| 刘静玲:把爱的接力棒传下去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四有”好老师队伍建设,学校党委宣传部以115周年校庆为契机,面向全校,征集115位基层教师的“师道告白”。
人物卡片
刘静玲
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女教授协会北京师范大学理事会会长,中国生态学会生态教育工作委员会秘书长。2002年起进入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任教,主讲《环境科学概论》、《环境学原理》、《环境生态学方法》等课程。其中,《环境科学概论》成为国家、北京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即将上线的MOOC。研究领域为水环境毒理学、水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等。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518q56xi2&width=500&height=375&auto=0
人物事迹
主持或作为骨干参加完成国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SCI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2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国家、省部级各项教学与科研奖19项。荣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优秀环境科技工作者奖”、“北师大钱媛教师奖”、 “本科生教学优秀奖”和“优秀本科生导师”等称号。
独树一帜的教学方式:一对一考核与“5+1”联盟
走进刘静玲老师的办公室,办公桌上摆放着的学生合影映入眼帘。刘静玲老师与学生们的笑脸定格在照片中,灿烂而明亮。表明采访来意后,刘静玲谦虚地笑笑,说自己远没有像报道的其他教师那样优秀,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完善的地方。
刘静玲一开口便谈起自己的恩师。她不无感慨地说,从中学到博士后,一路走来,遇到了很多好老师;从教30年,自己也接触了很多优秀的老师。正是这些老师们的无私关爱、平等分享,以及他们对学术的严谨态度,对刘静玲产生了深刻影响,也时刻激励着她,要对得起“教师”之名。刘静玲说:“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也使我爱上了教师这个行业。我的老师把爱的接力棒传给了我,我更要努力传递下去”。刘静玲认为大学教师的个性化与多样化特点,决定了不同于中小学教师的风格与风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更要看教师的品德和精神。大学作为开放的场所,大学教师的科研、教学对学生、社会都有一定的影响,团队合作精神更加重要,大学教师一言一行都要传递正能量。
刘静玲一直坚持为大学一年级的新生讲课。她认为:学生进入大学有一个“断奶期”,在这之前都是受到家长和老师的精心呵护。进入大学后真正开始独立,很多学生在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在一批又一批的环境学院新生成长路上,都留下了刘静玲老师亲切鼓励与教导。刘静玲时刻保持着年轻的心态,青春的活力,刘静玲还向这些十八九岁的孩子们学到了不少新词儿、新玩法和新观念,伴随着新生们度过了大学的“断奶期”。
刘静玲主讲的国家级精品课《环境科学概论》,既是环境学院大一本科生的首门专业基础课,又是非环境专业的通识课,“作为一门基础课、专业导引课和通识课程,我注重知识面的宽口径和系统性,为学生的大学规划做导引。”刘静玲生动地阐释着她从讲课中体悟的道理:面对新的学习阶段,学生就像拎着旅行箱突然一下来到了大超市,眼花缭乱,各种商品都有:通识教育模块,人文、社科课程、讲座,国际化、网络课程,但是不知道哪个更有价值,该把哪件商品放到自己的篮子里。书籍浩若烟海,是永远都看不完的,必须学习思考和选择。所以,大学老师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决策的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刘静玲大胆采取了“理论+案例+实践”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课后读经典、看文献,参加生态考察和社会调查,参与学术交流和科学论坛,主办绿色沙龙和小型国际研讨会,研讨会中学生用中、英文展示成果。刘静玲说“一开始心里没底,不确定学生是否能够适应这么繁重的任务,但是目前看效果还蛮好,学生们反馈说是痛并快乐着,也算是收获了大学难忘的奋斗时光。”
刘静玲始终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闪光点”,鼓励学生们勇于挑战自我。对于有些学生抱怨刘静玲要求太严格,给他们的压力太大,刘静玲也时常反思自己是不是操之过急,教学方法应该如何的与时俱进?她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环境科学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全方位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既尊重自然又要学会妥善应对复杂环境问题;既有国际视野、又有系统的环境科学思维;既掌握环境科学理论知识及学科前沿,又有关心环境的责任与担当,成为有专业素质、有服务社会情怀的优秀人才。为此,刘静玲研读国内外教材与网络课程,自学积极心理学和高校教师师德相关书籍,用在教学改革过程当中。同时,虚心学习各专业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选择适合专业的方法并作优化。她创新的互动教学方法、案例学习方法和一对一的考核方式,在学生中反响很好。学生纷纷表示学习和了解环境科学思维方法和关键知识点,又创造了更多与老师深入探讨环境与社会的机会。
2004-2014年,刘静玲及其团队与环保部宣教中心联合创建的《环境学原理-流域水环境公共政策》,引进国际BELL(Business Environment Learning Leadership)课程教学模式,面向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和社会,同时和其他师范院校进行联合,形成了“5+1”的协同创新联盟。2012-2016年,在教师创新团队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环境科学概论》作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在爱课程网站上面向全国高校师生开放,MOOC《环境科学概论-行动篇》即将于今年秋季上线。这门课程凭借持续不断的创新和深入教学改革,在国内外大学也产生了很好的反响和示范作用。
“在这门课上,刘老师充当着一个大家庭中母亲的角色,为大家指导环境科学的学科研究方向。刘老师很忙,时间总是排得满满的,但她仍抽出时间为同学们进行学科答疑和论文指导。很多次到刘老师办公室,都看见她在废寝忘食地工作,我又是感动,又是惭愧,更觉得是一种激励……”2009级环境科学专业的古沛川同学诉说着他的百感交集。
“大一时刘静玲老师给我们上的环境科学概论,当时印象特别深刻……刘老师与我们分享她与环境的故事,还第一次听了刘老师谈到处理家庭与婚姻的女性感悟,体现了她的智慧与包容……”2012级环境学院刘锦钰在博客上写到。
“刘老师注意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很活跃;上课案例丰富,不厌其烦,细心讲解;最重要的是,刘老师能虚心并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反馈信息,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四有”好教师。”2016级硕士研究生孙斌说到。
最让刘静玲感到高兴的,就是看到学生们在学业和科研方面,尤其是环保事业上有所进步。刘静玲的学生王晨,曾在比利时留学,并作为优秀博士生和留学生代表受到了习近平主席的接见,目前已经获得环境遥感博士学位,现在不仅在环保部遥感信息中心工作,同时家庭幸福,喜得爱女。每当看到、听到学生的喜讯,刘静玲都觉得非常欣慰,她说,“学生的喜报是我收到的最好的教师节礼物。”
“如果你有丰富的想象力,教师节那一天,空中无形的电波交织成巨大的网络到处传递着爱的信息,浓浓的师生情谊充满着我们美丽的校园。这也是我最爱九月的原因。”刘静玲用她的文学想象表达着一名师者的幸福。最爱九月,不仅仅是因为收获桃李的祝福,更是那些祝福的短信背后,为学生的成长感到深深的欣慰,为自己的付出感到真正的“值得”,因为师生是一生的缘分。
与众不同的学生观:学生也是正式的
科研人员
除了教学,科研也是培养学生的途径。学生是多样化的,每个学生的特点悟性和未来规划都不一样,因此每个学生都需要个性化培养,需要老师做好科研培养个案。在这个问题上,刘静玲有着与众不同的学生观。刘静玲坚持认为学生也是正式的科研人员,特别是硕士生和博士生。在一个研究团队中,本科生、硕士、博士和教师彼此平等,大家共同完成任务,是合作伙伴,是战斗盟友。正是在平等交流、对话沟通的过程中,才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漫长的科研道路上,刘静玲从未退缩过,她也将这种精神传递给自己的学生。刘静玲得知自己一位学生萌生退学之意,没有急忙制止,她知道,这个时候讲道理学生一定不能接受。于是,她以平等的朋友身份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和发现问题所在,“在确定提交退学申请之前,给你一个月时间,出去找到工作,确保能够养活自己”。刘静玲并没有放弃学生,帮助他确定合适的选题、延迟开题报告时间,嘱咐师兄师姐多多照顾和开导他。一个月约定之日,学生像是倔强离家而去的孩子,重新回到了科研团队,迷茫的心态终于得以释解,最终在全组的共同帮助下,完成开题-研究-论文撰写-毕业答辩。时光荏苒,曾经的执拗男生已经毕业,某日在电话里激动地感谢老师当年的帮助。无法想象,当年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和教诲,他无法蜕变为勇敢前行的环保专业人才,是老师及团队让他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
刘静玲说:在科研的路上,学生或多或少会遇到不同的坎,很多学生都是“鸵鸟式”思维,遇见困难就想马上掉头跑开。因此,面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不能操之过急,科研就是探索无人走过的小路。他要往西,不妨让他向西走一段,探险创新之路;他打算逃跑,不妨陪着他静静思考,寻找破解之良策;他掉头另谋他路,不妨默默祝福,希望他能够认清自己,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最重要的是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长处与潜能,鼓励学生学会以成年的心态和专业的精神,担当起服务社会和保护环境的责任。
环境科学是跨领域学科,需要一支具备强大多样性学科知识的团队来分析复杂的环境问题,需要碰撞交流、团队合作来解决问题。艰苦的野外采样,重复枯燥的科学实验,一丝不苟地分析文献,煞费苦心地准备开题答辩,课题验收前夜的通宵达旦……几乎构成了每一个项目的“保留节目”。“研究过程和成果汇总时总有遇到瓶颈的时候,这时候不能停下来,要发掘团队每个人的力量,立体全面的看待学生,将每个人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坚持、坚持再坚持。”
和刘静玲一起攻关的学生从中也品味到科研的乐趣和艰辛。正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2007级学生张哲赟,在大一学习《环境科学概论》时,从经常的学科问题讨论到大学规划,在刘静玲的导引和培育下,进入了自己喜欢的环境化学973课题组。张哲赟说,“从最初进入实验室的不适到最终在导师牛军峰教授指导下发表了SCI论文和专利并出国深造,刘老师给了我无私的指导和帮助,我领悟到环境科学工作者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学习到了严谨务实的科研作风,最终我发表了高水平科研论文。”
富有个性的专业理念:
不在其位,亦谋其政!
全球环境系统耦合在一起,环境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刘静玲在讲课中,经常将国际、国内案例进行比较;同时几经周折请来国际专家学者,让学生们真正与专家面对面,打开学生国际视野。对于刘静玲而言,教师作为表率,更应该具有全球化视野,“一名好老师,要广泛了解自己领域的最新进展,否则永远是一本老教谱”。“大学师生亦师亦友,要相信坚持教学相长、共同创新。”刘静玲始终带着年轻的心走在教书育人路上。
古人云:在其位,谋其政。刘静玲却认为,不在其位,亦谋其政。因为环境问题需要多学科的合作,环境问题从源头上解决需要全社会公众的参与,所以环境科学的工作者还有责任和义务以提升全民环境素养为己任,在各种可持续发展教育、科学普及以及服务社会等方面付诸行动。刘静玲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环境问题的制造者、受害者,但是我们不能当旁观者。现在网络上很多人遇到问题就喜欢吐槽,吐槽是于事无补的,更重要的是如何解决问题。要为环境和谐,贡献自己的光和亮,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责任。环境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更需要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并采取科学有效的行动,提高环境管理的有效性!
“在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我们可以做得更好”,刘静玲提到,北师大是师范教育的倡导者,但是目前国内可持续发展教育、绿色教育远远不能够满足国家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需求,构建从幼儿园开始的生态文明服务教育体系,北师大更应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要做具有引领性、前瞻性的工作,更需要培养具有环境责任和引领未来的复合型优秀人才。这需要我们直面现实和环境问题,集中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优势学科共同攻关,集国内外学校协同创新之力搭建多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平台,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进行评估重组优化,构建完整的可持续教育体系,这样才能在可持续发展教育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上产生重大突破。
爬山、party、老友:静玲老师的乐活日常
谈到自己的学生,刘静玲的眼里涌出浓浓的暖意。她说自己对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要包容,但绝不能包容错误,失去严格的要求。“严格和爱的结合是一门学问,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对学生的关爱常常引来女儿的“嫉妒”。“我的女儿常常开玩笑说我对自己的学生要比对她还好。女性在生活中要扮演多重角色,为人师、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女,要承担社会和家庭的很多责任。”一谈及家庭,刘静玲的语速变得轻快、活跃起来。
如何完美地兼顾事业与家庭,刘静玲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事业家庭都要全面兼顾,如果有一方面的缺失,长时间也会影响人的发展。大学教师是一个对于智商和情商要求很高的职业,同时也是太阳下最光荣的事业,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好教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靠效率。每天24小时的时间都是有限的,规划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单位时间内做的事情又多又好,就可以挤出时间安排自己的生活。平时和家人一起爬爬山,和学生开party,和老朋友聚会畅聊,我感到我的生活很充实,很快乐。女性一定要培养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生活。二靠家庭成员间的互相帮助与扶持。家庭生活中遇见问题不可怕,有问题是常态,如何解决问题才是关键。家庭中要形成合力,成员之间交流和分享,齐心协力的去做事。三靠感恩。家庭生活需要经营,不能只求回报而不付出。常怀感恩之心,珍惜、感激彼此的相遇,互相包容与坦诚。” 因为选择了环境保护作为终身奋斗的事业,尊重自然、爱护地球和服务社会是我人生的绿色梦想!我要与自己的学生共同努力,坚持走下去!
“从家庭生活角度,刘静玲老师告诉我们女人要外柔内刚,自尊自爱。在我看来,外柔内刚就是指女人要有坚强的内心和足够独立的思想,思想和内心对别人的依赖比外在的对别人的依赖更可怕。2012级博士生陈舒涵感叹,“外柔内刚可以是女性的一种魅力,从刘老师身上我领悟了这种魅力,也看到了这种目标。”
这位大方典雅、向我们娓娓道来的女性,无论对学生,还是对待科研;无论对生活、还是对待自我,都有着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教学、科研、家庭都被她和谐地融到一起。刘静玲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背后是她静心教学、潜心育人的思索与热情,更是她留意风雨、着意栽花的潇洒与智慧。从教三十载,她无私地将自己的德、才、情传递给学生。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就是她最大的事业,她坚信,终有一日,他们会从这里展翅高翔。
◆ ◆ ◆ ◆
寄语北师大建校115周年及青年学子
◆ ◆ ◆ ◆
祝愿北师大发展越来越好。在“双一流”的旗帜下,将北师大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大学。
祝愿同学们身心健康,完成自己的学业,实现自己的理想,收获自己的爱情,找到一份美好的工作。
采访:王 娟、张 盼
文案:张 盼、李 姝
美工:张 盼、林 晗
公众号:BNU思享者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你可能
喜欢